党的报告中指出,过去十年是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十年。惠州市的多项文化设施,如图书馆、博物馆、科技馆、文化艺术中心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兴建完成的。党的报告还认为,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的衡量标准之一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、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。据此,文化设施的建成,并不意味着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结束;更重要的,还需要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,真正为市民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支持和帮助。
那么,目前惠州市各类文化设施的使用状况是怎样的?市民是否充分了解并使用这些设施?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,调查相关文化设施的使用状况与发展规划,并倾听市民的意见和想法,以期文化服务能更贴近市民bobty综合体育官方网站。
每个周末,家住小金口的王先生都开着电动车载着妻子、儿子去慈云图书馆的少儿图书室看书。“儿子特别喜欢动植物,我们每周都给他借些图画书。”王先生说。他们一家一进少儿图书室,小男孩就撇下父母,钻进书架中找书,拿起一本《蜘蛛的家》看得不亦乐乎。少儿图书室里,还有许多孩子,有的在听爸爸妈妈讲故事,有的和小伙伴一起讨论故事结局……
周末的图书馆,相当热闹。期刊阅览室和书籍阅览室里有不少人在找书看书,近三分之二的阅读位置上都坐满了人。自习室的人还要更多一些,多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人,大半在专注地做题。
“自习室的人主要是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或者各种职业资格考试,如司法考试或注册会计师考试。”刘先生从今年6、7月开始就在慈云图书馆自习,备考司法考试,基本上每周末都会过来。他在这里找到了十几位备考司法考试的人,彼此经常交流意见想法。
慈云图书馆于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,现藏书50多万册,有国内主要电子数据库资源,还有六七百个阅读座位。你可以在期刊阅览室看流行杂志、严肃报纸,到电子阅览室浏览下载电子资料,或者到观影室看电影……这些资源全部免费,只要你来,都在。
然而,尽管慈云图书馆有诸多资源,但是市民对其使用仍十分有限。目前,纸质阅览证和电子阅览证的发放数量均为5万余张,每年进出馆人次为40多万,图书流通量为27万册次。而惠州市全市常住人口为430万,惠城区常住人口为150万,因此,真正使用图书馆资源的市民只是常住人口中的少数。在周二至周五这段时间,图书馆内更是空空荡荡。西子论坛上相关调查显示,55%的市民未曾去过慈云图书馆,其中27%的市民不知道有慈云图书馆或者不知道图书馆的具体位置。
“许多市民对图书馆有误解,认为图书馆是要收费的,跟书店混淆了。”慈云图书馆副馆长钟国标说。家住陈江的唐先生就认为慈云图书馆要付钱而一直没去过,只是经常带女儿到下埔一带的书店看书买书。
慈云图书馆的位置也对市民的使用有相当大的影响,调查显示,绝大多数市民认为图书馆地处江北,如果没有车,坐公交过去花的时间太多。部分市民希望能够在麦地、下埔或者东平等人口密集区域修建图书馆。
还有不少人工作日上班忙,到了周末只想休息。“我在这里自习大半年,到图书馆来的大多数人是学生和退休的老人,青壮年还是比较少的。”刘先生说。钟国标也告诉记者,办借阅证的人群中,一大部分是学生。最近一个周末的下午,记者在图书馆门口看到不少家长开车送孩子过来借书还书,有些家长根本就不下车,只在车里等孩子出来。
市民阅读习惯的培养,需要图书馆提供更多便捷的服务,也需要让更多的人明白图书馆是终身学习的重要资源。
最近几年,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一直在加强。2011年,全年购书经费是60万;2012年则已经提高到200万;而明年还会再增加。“我们会考虑市民的阅读习惯和普遍需求,结合专业需要,购买更多好书。”钟国标说。
慈云图书馆同时致力于数字图书馆的建立。慈云图书馆是“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”的首批实施对象,将购买数据库,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,市民凭阅览证号登录即可使用或下载相关资料。“这是顺应阅读习惯的变化,年轻一代更喜欢屏幕阅读;另外,这也让市民更便捷地使用资源,不用跑来跑去。电子图书馆最终会实现‘无时不在、无处不在’的梦想。”钟国标介绍。市民对此也十分支持,28%的受访者希望能够使用资源丰富的数字图书馆。
惠州市内所有的图书馆还有可能全部统一起来,形成“总分馆”的模式。钟国标说:“将各个县区的图书馆、农村书屋等各类图书馆统一,实现通借通还、资源共享,可以更深地接触市民,为市民服务。”
图书馆也在考虑提供更多重量级的名家讲座,以此让更多市民了解图书馆、走进图书馆。以佛山图书馆的南风讲座为例,其就邀请到秦晖、阮次山、孙立平、朱大可等名家走进讲堂与市民面对面,从而得到市民更大的认可。“只希望更多市民走进图书馆!”对此,钟国标满怀期许。